我特别喜欢槟城,之前写过好几篇自然游记。第一次来槟城的时候,我就查到槟榔屿东边的大陆威省城区有个槟城飞禽公园(Penang Bird Park)。但直到这次来槟城,才抽出时间去逛。
槟榔屿和威省之间,有两座跨海大桥连接。这两地方,就和20年前的武汉三镇一样,的士轻易不接跨海的单,我们去的时候是在酒店约好比较贵的单程包车。上车前导游嘱咐,从那边回岛上不好搭车,可以打到槟城中央车站(Penang Sentral),那里有两块钱一个人的轮渡,半小时一班,可以坐船回岛。想必去程也可以这么走,在槟榔屿的乔治镇轮渡站(Penang Ferry Terminal)坐船去威省。
进了槟城飞禽公园,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老。这是一座年岁不短、模式也比较老的传统动物园。它号称马来西亚第一座也是规模最大的鸟类公园,建于1988年,看起来也的确保留了当年的盛景。
我以一个东亚人的视角看东南亚动物园里的鸟类,最注意的类群有三个:鸡、鸠鸽、犀鸟。东南亚是鸡的第二大演化中心,鸠鸽和犀鸟当之无愧的第一演化中心,因此这三个类群的多样性极高,异常好看。加上这三个类群受宠物贸易影响较小,人工种群完全没有鹦鹉那种普遍的多样性。因此,如果你喜欢鸟,到东南亚逛动物园,我也建议你也多注意注意这三个类群的多样性,一定有惊喜。
受时代限制,槟城飞禽公园的展示与饲养水平没什么可说的,但受益于“本地气候养本地物种”这一无敌的优势,园内各种鸟的身体状况都至少是还不错,羽毛、体态都很能打。这方面没什么可讲的,所以,本文就来罗列一下这座动物园的鸡、鸠鸽和犀鸟阵容。
鸡
鸡是槟城飞禽公园最精彩的部分。粗粗数了一下,这座动物园的官网上罗列了21个种,在现场基本全能看到。鉴于这个官网非常老,图片像素极低,这大概是很多年前的阵容,能保持到今天动物基本不少,也体现了这座动物园养鸡的水平——可别小瞧这一点,国内的几家雉鸡大园,近年来全都是越养越少。
这里我排除东亚、非洲的物种,就说东南亚的鸡。
绿原鸡(Gallus varius)。
原鸡,就是家鸡先祖所属的类群,现存4种。这其中,分布于爪哇的绿原鸡是长得最不一样的。其墨绿色、带金属光泽的龙鳞颈毛很像绿孔雀,极为鲜艳的头冠、喉冠,让它们又很有恐龙的感觉。最有意思的是,这冠子因为太大,又比较软,平常是耷拉的,激动时会立起来。飞禽公园展示的这只绿原鸡,应该是特喜欢人,看到游客都很激动,这就能拍到上面这张照片。
动物园官网上显示,他们还饲养了红原鸡。我没拍到,不知道是没有还是我没注意到。红原鸡从东亚南部一直分布到东南亚和南亚,它究竟是哪儿驯化成的家鸡,多国科学家吵了多年。
灰孔雀雉(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)。
中南半岛明珠,开屏不输孔雀,羽毛上有绿宝石般百眼的貌美鸡!中国西南在这种鸟的分布边缘上,云南有好几个可以稳定拍摄野生灰孔雀雉的鸟点。在繁殖季,这种鸟会像孔雀一样开屏,在幽暗的林下环境中熠熠生辉,极为美丽。
我第一次见灰孔雀雉,不是见的活体,而是在老挝北部的一座村寨中见到了一地鸡毛。各种鸡都面临巨大的狩猎压力,全都是各地猎人的重要目标。
马来孔雀雉(P. malacense)。马来孔雀雉和灰孔雀雉长得很像,体色都灰灰的,还都是黄脸。细纠差别,除了马来孔雀雉分布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外,它的体型比灰孔雀雉要小不少,雄性加尾巴也只有50cm长,体色更褐,发冠特别尖、长,所以它也叫凤冠孔雀雉。上图似乎是个雌性。
这是个濒危(EN)物种。
山孔雀雉(P. inopinatum),分布在马来半岛中部的高山区域。这个物种我没拍到成年雄性,非常可惜。看资料图片,成年雄性山孔雀雉的尾巴上有非常大的眼斑,样貌很特殊。
山孔雀雉是个近危(NT)物种,相比同在马来半岛的马来孔雀雉来说,生存现状好得多。在人类世,躲在山里还是更安全。
巴拉望孔雀雉(P. napoleonis)。
根据分子生物学证据,孔雀雉这个类群和孔雀、眼斑雉是亲戚,构成同一个演化支。而在孔雀雉当中,菲律宾的巴拉望孔雀雉,很可能是位于演化树最基干位置的物种。它们看起来和孔雀也最像,一身彩毛,头有羽尖。
这只巴拉望孔雀雉非常活跃,在草丛、灌木里跳来跳去,你绝对不会忽视掉它。
孔雀雉是槟城飞禽公园着力最深的雉鸡类群,现存8个种收集了一半。这几个种,它们应该都有繁殖。除了孔雀雉,这座动物园的一大亮点就是鹇(Lophura)。下方的罗列,依旧排除了国内常见种。
戴氏火背鹇,或者叫泰国火背鹇(Lophura diardi)。
鹇属下有一半的物种叫火背鹇(fireback),为啥能有这么帅的名字呢?你们注意这只泰国火背鹇的尾巴基部,那儿的毛是红的,一直延伸到背上。如果它打开双翅,那么后背到屁股上漂亮的红毛就会展露出来,这就是火背鹇。
相比白鹇的仙气飘飘,泰国火背鹇有一种英武之气,我特别喜欢。这个种是泰国的国鸟。
这么好看得多放两张图。
马来凤冠火背鹇(L. rufa)。
园方给这个物种标注的名字是凤冠火背鹇(L. ignita),没有错,只是信息没有更新。传统上的凤冠火背鹇,分布于婆罗洲、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。2023年,科学家将它分成了凤冠火背鹇和马来凤冠火背鹇两个种,前者分布在婆罗洲,后者分布在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。从外形上看,马来凤冠火背鹇的中尾羽是白的,腿发红,所以槟城飞禽公园的就一定是马来凤冠火背鹇。
棕尾火背鹇(L. erythrophthalma)。
这个种官网没标,加之夹在几笼泰国火背鹇中间,所以拍的时候我都没注意,你们看,我连“棕尾”这种标志性的特征都没拍到。但这张图可以看出它的另一特征:没有冠毛。它的英文名“无冠火背鹇(Crestless fireback)”名字就是这么来的。
再就是黑鹇(L. leucomelanos)。槟城飞禽公园很神奇,它们的黑鹇是按亚种来攒的。这一点我是回国才注意到,所以有可能漏拍了某个亚种。
比方说上图就是分布在尼泊尔的尼泊尔黑鹇或者叫黑鹇指名亚种(L. l. leucomelanos )。
而这一只,注意它的冠,白色的,和上面那只完全不一样。这是白冠黑鹇或者叫黑鹇喜马拉雅亚种(L. l. hamiltoni),分布在巴基斯坦到尼泊尔西部。
大眼斑雉(Argusianus argus)。这只实在藏得太高,加上玻璃反光,完全没法拍。发张照片告诉大家有。
我这里列举的仅仅是槟城飞禽公园雉鸡里国内不常见的亚洲物种。实际上,他们养的鸡,种类是我列的一倍,还有不少东亚、非洲物种。喜欢鸡的朋友,不妨去这座动物园逛逛,一定有惊喜。
鸠鸽
国内常见的珠颈斑鸠或者家鸽,都是颜色偏素、大小适中的鸟类。但如果你去东南亚的森林或者动物园逛一逛,就会发现,哇,这类动物怎么这么多样?
举个例子:
大体翠绿色,点缀了紫粉色、褐色的鸽子高级不高级!
这是红颈绿鸠(Treron vernans)。这个种,可以算东南亚最常见的绿鸠。绿鸠这个类群,毛发上的绿色来自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类色素。哎呀,这个色素家族真是诡计多端,啥颜色都能搞出来。
看标牌,槟城飞禽公园收集了不少种彩色小鸠鸽,例如红顶果鸠、粉红颈果鸠、绿翅金鸠,但现场我都没找到。不知道是我瞎,还是这些鸟不在了。总之非常可惜。
这座动物园还养了一些大型鸠鸽。比方说绿皇鸠(Ducula aenea)。皇鸠这个类群,全都是大型鸠鸽,像绿皇鸠体长都快50cm了。它们主要生活在林地,特别擅长飞行。绿皇鸠分布得比较广,从中国南方到菲律宾、印尼、尼泊尔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斯里兰卡都有。在国内,这个种是国二。
他们还饲养有斑皇鸠(D. bicolor)。这个种分布也很广,西到缅甸,东到菲律宾、新几内亚,都有。皇鸠这个类群,有好几个分布范围特别广的种,这和它们强悍的飞行能力和适应性相关。另外,这个类群爱吃种子、果实,吃的方法是整个吞,所以嘴可以张得很大。你们看,上图中能看到这只斑皇鸠的嘴裂都快延伸到眼睛旁边了。
接下来是尼柯巴鸠(Caloenas nicobarica),或者叫绿蓑鸽、绿蓑鸠。这个种在国外动物园里极其常见,饲养、繁殖特别成熟。只要一座动物园想增添一点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风情,就一定会养。
这种鸟的分布也极广,西到安达曼群岛,东到所罗门群岛,北到菲律宾,南……这几年扩散到澳大利亚了你能信?有意思的是,相对前面几种鸠鸽,尼柯巴鸠是一种相对来说地栖性特别强的鸟类,但它们还是有极强的迁徙、扩散能力,跟鸡形目的各种鹌鹑似的。
更有意思的是,尼柯巴鸠是现生鸟类中,和渡渡鸟关系最近的物种。是的,渡渡鸟就是一种鸠鸽。
尼柯巴鸠其实体长也就40厘米,并不算很大,比前面展示的爱飞的绿皇鸠还小一点。槟城飞禽公园还有两种更大的地栖鸠鸽。那就是紫胸凤冠鸠(Goura scheepmakeri)和维多利亚凤冠鸠(G. victoria)。
凤冠鸠长了一副让人过目不忘的样貌。肥,头上有巨大的凤冠,仔细一看,鸽子脸。凤冠鸠在春天发情,如果你在这个季节去动物园看它们,不妨蹲一下。这个属的求偶行为特别有趣,几只雄性会绕着雌性转圈,拼命卖弄,发出极为低沉的咕咕声。转圈秀身材在鸟里很常见,但那个咕咕声啊,非常壮观,听过就不会忘。
上图是紫胸凤冠鸠,维多利亚凤冠鸠我忘拍了你能信。
最后来看一种小鸽子,宝石姬地鸠(Geopelia cuneata)。姬地鸠是一类很小的鸠鸽,体型和乌鸫差不多大。经常到东南亚旅游的朋友,一定见过一种在城市地面上晃来晃去的小鸽子,那个是东南亚最常见的斑姬地鸠。上图这种宝石姬地鸠,分布在澳大利亚,叫这个名字,是因为翅膀上的小白点,像撒了一地的宝石。
在分布地,各种姬地鸠都算是菜鸟,但菜鸟又如何,它们这么好看。
犀鸟
槟城飞禽公园的犀鸟展示,是我最失望的部分。他们的官网上说园内有盔犀鸟,这是我决定一定得去参观的唯一原因,毕竟这个种深受文玩荼毒,即使在动物园里都特别罕见。然而,没了,目前,全世界的动物园似乎都没有展示这个种。同样没有能看到的,还有凤头犀鸟和长冠犀鸟。如今,园内展示的只有五种亚洲犀鸟,两种非洲犀鸟。
等一下,这个数量我为什么要说“只”?
马来犀鸟(Buceros rhinoceros),马来西亚的国鸟。这是东南亚最大的犀鸟之一,体型和双角犀鸟不相上下。它们漂亮的头冠,让这种鸟成为了许多森林部落的图腾。
冠斑犀鸟(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)。这是一种中型犀鸟,也是分布最广、东南亚最常见的犀鸟之一,分布范围横跨南亚和东南亚。槟城飞禽公园饲养的冠斑犀鸟是马来西亚的亚种,这个亚种有时候会被称为南方冠斑犀鸟(A. a. convexus)或者巽他冠斑犀鸟。
因为没看到盔犀鸟心情太差,园内有展示的黑斑犀鸟、皱盔犀鸟和双角犀鸟我竟然没有拍。你们去看的时候不要错过,千万不要。
其他
槟城飞禽公园内多样性最高的鸟其实还不是上面说的这三类,而是鹦鹉。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说,拜非法或合法的宠物贸易所赐,动物园里的鹦鹉多样性都连带着很高。想看各种鹦鹉,未必一定要去这座动物园。
戈芬氏凤头鹦鹉(Tanimbar corella)。 另外,园内的猫头鹰、椋鸟收藏也不错,我本来可以说或可一观,但他们的猫头鹰笼舍实在不太行,还有收费拍照,这让我不爽,此处就不展开讲了。
最后再唠叨一句:几年前,我们去槟城最麻烦的地方在于这地儿没直飞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国内有五、六个城市开了直飞航线。比方说,上海就有一班吉祥航空的直飞航班,一周七班,价钱也非常便宜。
槟城基本上在西马来西亚的最北边,飞到槟城看个自然、人文,然后再去兰卡威看个海,接着飞去吉隆坡看大城市,再火车去马六甲看历史人文,最后汽车去新加坡。这就是个极完整的西马旅游线路,7-10天逛完,非常饱满。
国庆长假都过完了,我给你们推荐线路,好像是有点扰乱大家上班的热情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